黄炜华 少将
黄炜华,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福建上杭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4军第 11师政治部秘书,红1军团第2师司令部作战参谋,八路军第115师书记长,新四军第3师第7旅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第7旅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47军参谋长。建国后,任中南军区航空处处长至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2006版)
第三卷 第462页
“哎呦,红小鬼都当上少将啦!”——毛主席
浮华世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红军1934年被迫长征后,途中险象环生,几乎陷于被全歼的绝境。遵义会议后,毛主席得以重新指挥红军,在贵州、四川、云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运动战战役。
三个月内,红军在毛主席的指挥下,3个月内6次穿越3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不断在在国民党重兵集团之间巧妙穿插,并寻得战机大量歼灭敌人,逐渐将战场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我军手中。
这一系列“运动战”史称“四渡赤水”。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其著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对四渡赤水给予很高的评价:“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四渡赤水”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核心因素是毛主席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但是还有其他的关键因素也是必不可少。比如情报、部队战斗力等等。有一个人在这次战斗中提供了一张地图,为毛主席等领导人指挥“四渡赤水”增加了一双眼睛,这也让毛主席记住了他一辈子。
这个人就是黄炜华,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在开国将军中,黄炜华属于“鲜为人知”的一名,但属于被毛主席格外关注的一位,“四渡赤水”时雪中送炭的“一张地图”可谓是“功不可没”。
黄炜华1914年(编者注:民国3年)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南阳镇,民国18年小学毕业后参加少先队,任宣传员,民国19年(编者注:1930年)2月,被选送到列宁师范学校读书,4月,调武北特委工作团。
1930年6月在长汀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四军第三纵队政治部宣传员,先后参加攻打南昌、九江、长沙、吉安等战役,参加中央苏区第一至五次反“围剿”战争。
1934年10月,黄炜华随中央红军长征。刚开始长征,他就高烧不退,整个人被折磨得奄奄一息。部队相关部门决定给他几块银元,让他留下来养病。黄炜华坚决不同意,他强烈要求继续随部队前进。
红二师政委刘亚楼经过慎重考虑,又考虑到黄炜华是难得的文书人才(编者注:黄炜华字写得非常好),破例安排人抬着黄炜华继续长征路。黄炜华却坚持自己走路,他拖着病体靠着惊人的毅力跟随部队前进,始终没有掉队。
经过艰苦转战,红军打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到达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蒋介石在这里集结了陆空军30万人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湘江战役打响。黄炜华随红二师参战,战斗异常惨烈悲壮。
红二师奉命在奔袭道州和抢渡潇水之后,原拟占全州执行阻击敌人的任务,由于敌人先占全州,战场就摆在脚山铺、绍水一带。这里距全州10多公里,桂黄公路从此通过。
11月29日,湘军刘建绪部得悉红军先头部队已渡过湘江,其余部队也要渡江,唯恐红军进入湖南,以其4个师的兵力,从全州倾巢出动,向我红二师阵地扑来。空中飞机掩护,地面大炮开路,满山遍野,黑压压的一片,整营整团地冲杀过来。我们二师3个团阻击敌人4个师16个团,烟尘滚滚,杀声震天。
红军缺衣少粮,弹药紧张。无奈之下,部队传令击中全部尖头子弹供给机枪手使用,圆头子弹才给步兵的步枪使用。各级指战员严令尽量少射击,争取用刺刀与敌人肉搏拼杀。敌军人多势众,几乎是整团整营冲锋,我军只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端着刺刀发起反冲锋,距离接近时白刃肉搏。
为保障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渡过湘江,军团首长向红二师也下达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守住阵地。聂荣臻转给师政委刘亚楼的电文中写道:
“一日战斗,关系野战军全部。胜负关系全局,人人要奋起防守……”
湘江战役我军所有阻击阵地的战斗都充满着热血悲壮,鲜血染红脚下的土壤、身上的衣服、手里的武器,我军将士成片地倒下,活着的端着刺刀、枪支喊着:一切为了苏维埃新中国,前赴后继冲向敌人展开白刃战。红二师坚守的十里阵没失寸土,以惨重的伤亡代价完成掩护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渡过湘江的任务,黄炜华在战斗中端着刺刀一人对战8个敌人,如果不是战友相救,可能就牺牲了。
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约8.6万人,减少到3万人。红二师也由7000人减到4000人。
自古英雄出少年,黄炜华此时不足20岁,但是他参战时的表现却犹如老兵一样:勇敢顽强,经验丰富。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伟大之处,黄炜华参加红军时只有16岁,只是一名“红小鬼”,却与毛主席有了三次零距离接触的机会,亲耳聆听毛泽东的谆谆教诲,很快成长为一名将才。
黄炜华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在1930年6月,当时作为革命青年的黄炜华(编者注:他主要做宣传工作)在中共武北特委书记张涤新的带领下,来到长汀县城毛泽东的住处汇报工作。毛主席见到他们,就首先与还是“小孩”的黄炜华攀谈起来,这让黄炜华受宠若惊之余又倍感亲切。
黄炜华在向毛主席汇报完“宣传”后,毛主席鼓励他说:
“你们的声势很大呀!有点像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样子,革命就是要这样,不是请客吃饭,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要砸烂旧世界,非轰轰烈烈不可,非发动群众不行!”
黄炜华及团员们的工作得到毛主席的肯定和赞扬,还安排他们进入长汀县苏维埃政府宣传队工作,希望年轻人能够得到历练。临别时,毛主席对依依不舍的黄炜华说:
“革命前途非常远大,十分光明,任务也十分艰巨,需要工农大众团结一致,才能夺取革命的胜利!不要难过,咱们以后还会见面的。”
毛主席和蔼可亲的待人态度、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耐心细致的教导方法给黄炜华留下深刻印象,也让黄炜华终身受益。
黄炜华第二次见到毛主席是1931年7月在第三次反围剿的前沿阵地上,当时敌我双方激战正酣,毛主席亲临驻守驿前的红12师政委张赤南的办公室,和他谈战略战术问题。黄炜华在红12师办公室担任缮写员、组织干事,负责接待毛主席。
影视剧照:毛泽东和红军战士在一起
为此,他一直待在师政委张赤南的办公室,得以聆听毛主席的谈话内容。中午的时候,黄炜华亲自为毛主席准备了一顿简单的午餐:一盘辣椒肉丝、一盘青菜和一碗汤。毛主席一边吃着饭一边和旁边的人聊天。
“啊,江西的辣子和湖南的一样辣,好下饭,炒得不错,色香味俱全。”
毛主席在聊天过程中关注到了黄炜华。
“这个红小鬼去年6月在长汀向我汇报过工作,小小年纪了不得啊!”
当毛主席知道黄炜华还能写得一手好字时,赞扬他说:
“写得不错,工整、规范、流利,小小年纪的看不出来哟,将来一定会有长进啊!”
这次见到毛主席,除了得到毛主席的夸赞,更重要的是亲耳聆听了毛主席的军事指导思想,这让他受益匪浅。
黄炜华第三次见到毛主席是在1932年4月红军攻克漳州城后,当时毛主席深入部队,关心红军战士生活,和大家亲切交谈。时任红11师(由红12、红11师合并组成)政治部秘书黄炜华向毛主席行军礼,毛主席笑着和他聊天:
“你好,你好!小鬼你也来了,身体好吗?几个月不见,你好像长高了一些,长结实了。”
黄炜华再次见到毛主席,有点紧张和激动,说起话来有点语无伦次,毛主席见状,鼓励他说:“在革命队伍中,不但要锻炼身体,更要锻炼革命意志,把自己炼成钢刀一样,百折不弯,革命到底!”
这三次和毛主席的见面,黄炜华都倍感幸福,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而给毛主席留下一生记忆的则是他“四渡赤水”中的表现:雪中送炭的一张地图。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一生中自认为的得意之作,也是军事史上举世公认的“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1960年,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在访问中国时,盛赞毛泽东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毛泽东却说:“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大家都知道地图在行军打仗中的重要作用,可红军队伍中往往连像样的军事地图都没有,甚至只能靠学生课本上的地图指挥战斗。红军占领遵义后,刘伯承为了更好地维持治安,派人邀请当地的邮电局长、商会会长等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向他们宣讲红军的政策。
这些人听了宣讲政策后,改变了对红军的认识,大家纷纷为红军提供遵义的经济、政治、人文、军事布防等情况。邮电局长偷偷给刘伯承献上了一张“云贵川三省邮电交通图”。
刘伯承得到这张地图后,迅速要求复制多份下发各作战部队。这个任务最后落到了黄炜华身上,黄炜华接到任务后不敢怠慢,他跑遍了遵义所有的印刷厂,发现这些厂都因战乱关门歇业了。情急之下,他打听到遵义城里有一名画家,这名画家画的东西比印刷的还要好。
黄炜华找到这位画家,老画家欣然答应帮忙,不仅按照比例给他画了一张,还出面联系了一家印刷厂给他印刷了300多张。这些地图很快分发到各部队,毛主席也得到了一张,在这张交通图的帮助下,好像多了一只眼睛,当众表扬了黄炜华,说他立了大功。
这张地图成了毛主席指挥“四渡赤水”的神助攻,在毛主席的指挥下,我军将把敌军耍得团团转,最终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转危为安。
黄炜华随军到达陕北后,参加直罗镇、东征、西征战役,典子镇、七营、杨郎镇、黑城子和山城堡等战斗。之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斗,战功赫赫。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授衔仪式结束后,毛主席看到他后,握着他的手说:“哎呦,红小鬼都当上少将啦!”
2001年12月28日,将军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