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龙

王军馆长与来参观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的外国留学生合影

首届三五将军文化月共和国将军林开园将帅后代合影

2006年5月5日在三五文化中心有幸和毛泽东主席嫡孙毛新宇博士和六位共和国将军合影

纪念援老抗美五十年,援老抗美老兵为共和国开国将帅林和援老抗美群英谱敬献花篮

2018年“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群体)颁奖典礼在哈尔滨电视台举行

王军荣获2018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奖

开国将帅林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资讯 > 三五文化网 | 志愿军老兵胡长哲讲述与黄继光母亲邓芳芝“家书情”背后的故事

三五文化网 | 志愿军老兵胡长哲讲述与黄继光母亲邓芳芝“家书情”背后的故事

2022年07月22日 02:10:50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访问量:2279 作者:黄宝锋 蔡晓华等

“家书”信短 家国情长

——志愿军老兵胡长哲讲述与黄继光母亲邓芳芝“家书情”背后的故事

■黄宝锋 蔡晓华 中国国防报记者 赵 雷 通讯员 潘红宇

“继光”“黄妈妈”……盛夏,从辽宁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回来的一天清晨,志愿军老兵胡长哲猛然从梦中惊醒。梦里,他见到了战友黄继光和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

梦那么清晰,这不是他第一次梦到这样的场景了。醒来时,胡长哲泪水止不住地流,枕头湿了一片。

去年12月18日,胡长哲将珍藏67年的黄继光母亲邓芳芝写给自己的回信,捐赠给辽宁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当年的小伙子已是耄耋老人。每每想起信上读了千百遍的文字,胡长哲眼里仍会闪现泪光。

岁月悠悠,往事如潮。1953年3月5日,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6军32师96团军械修理所所长的胡长哲与战友星夜兼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那时,他不满20岁。

当年,胡长哲怎么也没想到,从抗美援朝出国作战那天开始,到此后的两万多个日日夜夜,他会与“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结下不解之缘。

这个清晨,胡长哲睡意全无,往事像电影一样浮现在眼前……

图①:在鸭绿江断桥边,胡长哲(前排右一)向抗美援朝纪念馆工作人员赠送黄继光母亲邓芳芝的来信。

图②:胡长哲在工作人员帮助下佩戴军功章。

图③:黄继光母亲邓芳芝写给胡长哲的回信。

黄妈妈来信了——

“大家读了一遍又一遍,这封信就像一股暖流,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

提起邓芳芝,胡长哲几度哽咽。

1933年7月,胡长哲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县,排行老九,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孩子。都说父母多爱幼子,然而胡长哲却是在孤儿院长大的——三岁丧母,七岁丧父,家中生活十分困难,哥哥姐姐只能将他送到孤儿院。

在孤儿院,胡长哲学习勤奋,先后考进南京市钟英中学和陶行知创办的南京晓庄学校读书。

1951年1月,胡长哲主动报名参军。经过在南京第三炮兵技术学校两年时间的学习,胡长哲分配到志愿军第16军32师96团担任军械修理所所长,主要工作是负责将弹药从兵工厂运送到抗美援朝前线。

1953年3月,胡长哲踏上战火纷飞的抗美援朝战场。与黄继光母亲邓芳芝的“认亲”,就发生在他出国作战10个月后。

“黄妈妈来信了。”伴着胡长哲的讲述,时空闪回1954年1月的朝鲜。

这是一封“家书”,收信人,是志愿军胡长哲;寄信人,是“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原文如下——

“亲爱的长哲孩子,你十一月五日的来信收到了。谢谢你对我的关怀,我近来身体很好,你别挂念吧!孩子!你的信是写得多么亲切啊!你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为人民立功的信心是多么坚定啊!这使我多感动的呀!我怎么不愿意你给我做孩子呢?你给我做孩子我是愿意的,而且是很高兴的,现在让我叫你一声亲爱的孩子胡长哲吧!你高兴吗?希望你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培养下,争取为人民立功,以使我早日看见第一张喜报,祝你努力前进。你的妈妈邓芳芝。五四年一月二日”

“收到这封信后,我高兴得跳起来,战友们也很兴奋。”胡长哲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满脸幸福。“大家读了一遍又一遍,这封信就像一股暖流,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

战场上,胡长哲写下——

“亲爱的黄妈妈,英雄黄继光牺牲了,我愿意做您的儿子”

“黄妈妈”的回信,源于胡长哲的一封去信。

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疯狂扫射的枪眼,壮烈牺牲,年仅21岁。战后,志愿军总部给黄继光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

黄继光牺牲后,全军开展了向英雄学习活动。在国内,胡长哲就认真学习了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心情久久不能平静。1953年入朝后,胡长哲和战友们在坑道里,又重新学习了黄继光的英雄事迹。

“英雄黄继光牺牲了,他的妈妈心里一定非常难过。”自幼父母双亡的胡长哲,联想到失去儿子的母亲的悲痛心情,不禁提笔给黄妈妈写了一封信。在信里,胡长哲写道——亲爱的黄妈妈,英雄黄继光牺牲了,我愿意做您的儿子,孝顺您,我愿意将第一张立功喜报给您老人家寄去。

“当时在朝鲜写信很困难,由于不知道黄继光母亲的准确地址,收信地址上只写着:英雄黄继光的家乡。没想到,信居然送到了黄妈妈手中。一个月以后,我真的接到黄妈妈的来信。”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胡长哲难掩激动,“收到这封信后,整个坑道都沸腾了,战友们非常高兴,大家读了一遍又一遍。”

信短情长,这百余字的“家书”,给了胡长哲不惧万难、奋勇向前的力量。

60多年来,胡长哲始终将这封信视为珍宝,认真保存。至今,信上的字迹依旧清晰,遗憾的是仍有未了的心愿。

“我拿到喜报时,黄妈妈已经去世了……”这是胡长哲最大的遗憾。如今,收藏在抗美援朝纪念馆的这封“家书”,背面就是胡长哲第一张立功喜报。

这是一份迟到的立功喜报——“胡长哲同志在一九八八年工作中,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特此报喜。”1989年1月,工作认真、业务精通的胡长哲终于收到人生第一张喜报。

收到立功喜报的那一刻,胡长哲泪流满面。“我跟黄妈妈讲,我愿意将我的第一张立功喜报给她寄去。可惜,黄妈妈走得早,喜报一直没有寄出。”

一句承诺,一生守候。将立功喜报和黄妈妈的回信放在一起,怀揣着遗憾,胡长哲更加拼命工作。“努力为人民服务才能不愧对黄妈妈,不愧对英雄黄继光!”

今年春节后,在小女儿陪伴下,胡长哲与几十位志愿军老兵再次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尽管年事已高,89岁的胡长哲仍坚持为社会作力所能及的贡献,只为弥补心中的“遗憾”。

传承是为了更好地纪念——

“我珍藏了67年,舍不得,但舍不得也得捐出来,让更多人读到黄妈妈的这封信”

去年12月中旬,影片《跨过鸭绿江》全国公映,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浴血奋战的故事。看完这部电影后,胡长哲萌生了一个想法,把自己珍藏了67年的回信捐赠给辽宁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

影片首映的第二天,12月18日,寒冷的鸭绿江断桥上,胡长哲驻足凝视弹孔斑斑的桥身和立在江中的几座桥墩,久久没有收回目光。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遥望当年曾经浴血拼杀的地方,再无战火硝烟,但许许多多的战友长眠异乡。抚今追昔,怎能不让这位老兵触目伤怀,感慨万千。

这天下午,胡长哲将珍藏67年的黄继光母亲邓芳芝写给自己的回信捐赠给抗美援朝纪念馆。

捐赠仪式上,电影《跨过鸭绿江》主创团队、演员代表和山上小学的小小宣讲员们见证了这一时刻。“这位失去儿子的母亲,把所有的志愿军战士都当成了自己的儿子。”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宫绍山说,“这封信饱含了黄妈妈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

“我珍藏了67年,舍不得,但舍不得也得捐出来,让更多人读到黄妈妈的这封信,希望它能激励越来越多的后来人,不忘革命先烈、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说这话时,胡长哲眼中滚动着泪珠。

“我很幸运地活到现在,和平年代,不要忘记在战争年代牺牲的先烈们,要更好地工作,不辜负他们。”在家里,胡长哲常常跟儿女们这样说。走出家门,胡长哲积极参加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义务宣讲员的身份讲述在朝鲜战场的亲身经历,讲述志愿军将士的英雄事迹。尽微薄之力,把爱国强军的种子播撒在青少年的心田,这是他告慰英雄、告慰牺牲战友的一种方式。

1956年回国后,胡长哲到旅大警备区后勤部军械处工作,后又辗转多地多个岗位,直到退休后才回到丹东。

身为军人,以身许国,经历过战火硝烟的胡长哲,总是习惯先人后己,先国后家。“黄妈妈的回信,一直激励着我刻苦奋斗,为人民立功!”这是激励他不断前行的动力。

1970年那年,部队分配住房。按照级别,胡长哲一家本应住一套三居室的大房子,他却将这套房子让给了战友,选择了两居室。他对妻子说:他家有四个孩子,咱家三个孩子,他比咱更需要。

传承是为了更好地纪念。1992年退休后,胡长哲参加了丹东志愿军老战士宣讲团,义务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学校等上党课300余场。

今年是黄继光牺牲70周年。前不久,在抗美援朝纪念馆里,凝望着黄继光的雕像,胡长哲敬了一个军礼,右手久久不肯放下。那一刻,他没控制住自己的眼泪。

英雄穿越时空,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看完展览,我也想写一封家书!”看到一名士兵在观展留言簿上的留言,胡长哲很是欣慰。

本文图片由蔡晓华摄;制图:扈 硕


今天,家书依然抵万金

■张文军 王 洋

自古以来,书信是人们交换信息的重要载体,是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纸短情长。品读黄继光母亲邓芳芝写给“孩子”胡长哲的回信,透过年代久远的字迹,在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中,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透过一个“抵”字,能感受到沙场将士对亲人深挚的爱与思念。

每封红色家书背后都有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炮火硝烟的年代,一封封红色家书,饱含着革命前辈的忠诚信仰,镌刻着浓浓的人间深情,记录了革命历史长卷中一帧帧充满细节的特写画面。这些家书有的写于走向战场之前,有的写于硝烟弥漫的战斗间隙,有的写于慷慨就义的前夕,有的写于白色恐怖的日子,大多都历尽艰险才送达家人手中。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革命前辈与亲人相距千万里,唯一能联系上的就是家书。在这些家书中,我们读到坎坷和苦难、思念和牵挂、诀别和希望。从革命前辈留下的红色家书中,我们从中获得的不仅是震撼、铭记,还有奋进前行的力量。

当年的战争已离我们远去,但战火岁月中留下的一封封家书却成了历史最好的见证。有人曾预言:随着科技的进步,手写书信这一传统的交流方式将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通信手段。

过去都说“新兵信多”——军旅之初想家时的眼泪,立功受奖时的喜悦,统统装入信封,凭一枚枚红红的“三角戳”,一次次寄回家去,换回父母的殷殷嘱托和谆谆教诲。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官兵的沟通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写家信也越来越少。

的确,现在通信手段更丰富、沟通更便捷,但有时也难免怅然:微信群里的消息,动辄数十条,却难有细细品味的心境;视频通话只需简单操作,可以随时问候,但有些心里话总说不出口。

先进的通信工具似乎使家书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比起其他载体,书信具有信息更集中、思考更深入、情感更真切的特点。有人认为,在这个信息传递极为便捷的时代,写家书仍不过时。时间证明,家书的特殊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尽管当下手写家书的人不多,但传统家书的温度,依然吸引着许多年轻人。一封封用笔墨书写的、工工整整的家书,是对亲人最郑重的情感表达。

我们无须再回到“车马慢”的时代,但也不能丢失文化的传承、价值的赓续。网络时代有“快”的好,也有“慢”的内容值得回味。无数人曾在家书中收获亲情、收获力量。与亲人朋友沟通,感受文字的力量,获得有质量的沟通,正是书信在当下最大的意义。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三五文化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三五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马端街65号
联络QQ:1360781304 网站值班电话:1800460693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